电荷名字的由来: 公元前 600 年左右,希腊人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16 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提出了电荷的概念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一。电荷• 1. 两种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 2 . 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正电)(不带电)◆◆ 原子核为什么稳定?原子核为什么稳定?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强相互作用核力◆◆ 核外电子呢?核外电子呢? 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Ⅰ 、摩擦起电 ( 原因 ) 电子的转移。原来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则带上负电,失去电子的带上正电。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自由电子 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Ⅱ 、静电感应 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近端带上异性电,远端带上(等量)同性电。ABBA 先分开 AB 再拿走带电体, AB分别带上等量异性电荷。Ⅱ 、静电感应Ⅲ 、接触带电接触后再分开+QQ21Q213. 三种带电方式 (1) 摩擦起电: 正负电荷的分开和转移 (2) 接触起电: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 (3) 感应起电: 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问题:1 。电荷的相互增强、减弱和中和现象,是否是电荷消失 ?2 。物体显中性,是否是物体中没有电荷 ?3 。各种起电过程是否是创造了电荷 ?1 。起电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 , 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 , 使电荷发生转移,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二。电荷守恒定律:• 2.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一:• 电荷既不能创造 , 也不能消灭 , 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 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 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 表述二:•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接触后再分开接触后再分开+QQ21Q21Q3QQQ◆ 电荷的分配原则• 3. 电荷的分配原则• 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也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 , 接触后再分开 , 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注意:处理感应问题时,利用电中性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