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谈品德教育[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幼儿期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本文还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关键词] 品德教育 亲社会行为[引言]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稳固的特征。近来接二连三发生的“该不该扶老人事件”和“小悦悦事件”都体现出了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自然而然“品德教育”成了目前大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品德教育是幼儿社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品德教育又是幼儿健康的基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也越来越溺爱特别是祖辈们,他们把孩子捧在手心,视为家中的“小皇帝”,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这种溺爱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新一批幼儿教师应该去认真思考从那些角度,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社会领域明确提出教育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亲社会行为是幼儿与他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也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谚语“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有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但也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有同情心了。虽说这样的抱怨有些过激,但当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孩子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富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幼儿园里,教师这些行为更是司空见惯,孩子在学习、游戏时都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晨间玩区域材料时抢玩具风波可是一起又一起,喝水时为了插队推到其他孩子,上厕所时直接推开其他小朋友自己上等等情境每天都会不断上演。促成孩子这些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