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设计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 李 敏教材分析: 《红树林》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的一篇主体课文。《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新设计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做细致地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在学法的指导上,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3.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