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最近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 70%的学生在历史课上习惯抄老师板书内容,而不是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有 80%的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坦诚地承认“上历史课就打瞌睡。”这种现象让我深思。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年终评优,更重要的是“僧多粥少”的职称评定。于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带着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看做一个移动的“u盘”,使历史教学缺少水的灵动,山的沉稳。长此以往,学生怎能对历史课堂有兴趣?怎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做事,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初中生有着永恒的魅力。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是色彩缤纷的精神家园。历史教学是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特定学科。每课相对来说都有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往往具有趣味性,以其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给学生留下感性的认识;历史故事往往具有哲理性,寓哲理于史实,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本真;历史故事往往具有典型性,便于引导学生通过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去感悟历史的真谛。我们教师可以把一些教材内容、基本知识经过合理加工,使之变成许多有情趣、生动感人的历史小故事,通过师生互动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娱乐”中欣赏历史、体味历史、评价历史。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在故事中寻求答案。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汇聚成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提出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经历。配合这个故事,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哪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与和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