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创新性教学的原则。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能力的培育点,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创意,时刻想着如何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克服在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与学无关,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去做,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就使创新教学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于此人而言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有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和谐情为桥。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思维活跃,驰骋想象,富有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与教师一起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