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兰 词前言一生最爱纳兰词 前环 尘世间,有人来,有人走。 生活中,有人得到一些,有人失去一些。 这都只是平常。 至情至性者,如纳兰,倾其一生,苦苦诉说的,却不脱“离殇”二字。 穿越三百年的时空,邂逅一位翩翩公子纳兰容若。 在蝶恋花、长相思、浣纱溪中,回味谦谦君子的前尘旧梦、爱短情长…… 序 言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第一次读纳兰词究于何时,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第一次被纳兰词深深吸引却是记得颇清楚的。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高考已毕,北上入学报到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无绪之中,拿来一本词选,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竟看到了纳兰性德的那首《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于是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且行且吟,感觉自己仿佛已经受了几多山程水驿,来到了北方,再也听不见故园低低的呼吸了,眼前是一更的风,一更的雪和茫茫的夜。于是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性德是谁,这首词好处在哪却无甚心思注意到。 如今想来,这些做法固然有些孩子气。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恰如纳兰《少年游》中所言:“称意即相宜”。当然,纳兰这句说的是爱情: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便常常要问:“你喜欢我什么啊?”答案其实真的颇简单,爱就爱“称意”这两个字啊!看着你,眼睛觉得舒服;听到你,耳朵觉得舒服;摸到你手指觉得舒服;闻着你,鼻子觉得舒服……就是称意。称意了,便即相宜了。然而以此解释我们缘何喜欢某一首诗词,我以为尚不足也。诗词是有意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直指人的心灵和灵魂,与我们的情感最微妙之处相联,与人类的生命节奏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朦胧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荷香之淡淡,杨柳之依依。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节奏、旋律发生共振,每逢此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作得并不甚高明。 然而,对于这两种心灵韵律的契合,我们并不总能详加体察。诗人本人风花雪月的故事,爱恨情愁的演绎倒更能打动我们。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共振,情感的牵结,灵魂的交谈。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对于纳兰来说,尤是如此。严格说来,纳兰的词是“仿”出来的,若依启功先生的说法:“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