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别让语文教学时髦却虚伪(面对面)本报记者 赵婀娜《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5 月 29 日 17 版) 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授,如何才能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声、光、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何才能不给人喧宾夺主之嫌?什么样的课才不是假语文课,而是一堂属于语文的语文课?多年来,有关语文课应该如何教的讨论始终未曾歇止。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出了“真语文”理念,强调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找回本真”,更是让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报记者专访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听他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记者:您如何评价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哪些现象您认为是需要警惕甚至矫正的? 王旭明: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传达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取向和精神品质的课程。但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很多人对语文课的认识有偏差。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做了非语文范畴的内容,如讲麦苗跟谷穗的区别、讲大象的身体结构、讲各种自然现象等等。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语文。语文课上应该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千万别让语文教学变得时髦却虚伪。 记者:您觉得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王旭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的、教育层面的,有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原因,也有个别领导和教研部门的误导。 有些基层教育官员去学校调研往往喜欢听语文课,并且喜欢评语文课。但他们的一些个人喜好非但没有促进语文教学,反而误导了老师们。为了迎合这些听课者,执教者绞尽脑汁、翻新花样,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刻意追求课堂的“新、奇、特”。有些老师平时也懂得怎样教好常态的语文课,然而一到公开课,一有领导来听课,就本末倒置,忽视了课堂上的学生,只关注听课者的反应和评价,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没有让课堂体现“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记者:您倡导语文教学应回归传统,找回本真,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王旭明: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举个例子,我特别反对学生拿腔拿调地朗诵。朗诵艺术是另外一个概念,那是个别学生的业余爱好,语文课不是朗诵艺术课。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