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中,识字能力又是其他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特点,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识字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如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1、2 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一般来说,识字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⒈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运用猜谜语、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⒉ 教授方法,识记生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可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注重教授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⒊ 复现巩固,整体识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复现生字,如分组玩字词卡,做摘苹果、夺红旗游戏,读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儿歌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语言环境中整体识记本课生字。⒋ 指导书写,培养习惯。写字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等方式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同时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规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在情境中识字: 在课堂上,把一个字放在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记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混淆的字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当你洗完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识字的效率特别高。 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的识字。 1、图画演示:在学习象形字时,运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借助图画形象的记忆,如学“鸟”字,在黑板上贴一张小鸟的图画,然后出示“鸟”的字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了一撇是鸟头上的羽毛,一点是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鸟挺起的胸膛,最后一横是“鸟”的尾巴的结论,牢牢记住了生字。 2、实物演示: 适时直观的物体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