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城乡生活差距。留守儿童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他们生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倍受关注的课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必须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性格缺陷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管不了也不会管,只能给留守儿童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之类的表层关怀,无法给他们全面的教育。而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愿严加管教,能过则过,只求和睦,外出的父母即使有心也无法去管。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儿童当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要高得多。这在无形中逐渐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以自我为核心等极端性格。主要表现为: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与劝导;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与同学,不合群等现象。 二、亲情的缺失亲情关系,作为一种情感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孩子(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去直接决定学习成绩,但它对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大多存在着焦虑和紧张等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少年儿童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下快乐成长,然而留守儿童却失去了同龄孩子享有的严父慈母的爱。父母常年在外,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疏于管教,平日里与子女缺少沟通,即使是电话或书信的联系,也只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或成绩等外在的方面,往往忽略了孩子思想和心理的健康。0-14 岁是孩子人生行为习惯,性格等定性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作为父母却外出打工,无法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与寂寞,受了委屈无人安慰与开导,遇到困难无人指导与协助,让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幼小的他们过早体验了这种无助的感觉,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三、学习普遍差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为低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⒈ 从家庭来看,父母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健康儿童心理的根本保证,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然而,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