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为国教案 第一课时 2012.11.13-1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公忠为国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公忠为国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知道对待国家要有公忠为国的精神。2.能力目标:懂得怎样做才是公忠为国,懂得怎样才能继承和发扬公忠为国这一传统甜美德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自己今后为了国家民族应该怎么做,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忠为国这一传统美德体会公忠为国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培养公忠为国的优良品质。学情分析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享受特殊的保护和关爱,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自私自利,不自觉遵纪守法,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导入新课:岳飞名传千古,秦桧遗臭万年;抗日烈士万人敬仰,汉奸遗臭万年,为什么?新课讲授:一、讲授:中华古代所谓的“公忠”,也即现代人们称谓的“忠诚”上。在中华古代的伦理纲常看公忠,其不但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主要的原因是,公忠精神的盛衰兴废,好坏真假,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历史上有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了公忠确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进退、民族祸福的双刃剑。爱国为国的都是有公忠精神的,反之,卖国祸国的都是私奸当头的,二者泾渭分明,冰炭不容。历史上,人民褒贬有加的岳飞与秦桧的史事,当是很典型。纵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典籍,早在《尚书》、《左传》等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尽忠报国”等规范要求。春秋百家更是多倡公忠,尤其以儒家最重视公忠。孔夫子解释自己的一贯主张“忠恕而已”,儒学还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后来还有了“忠先于孝”,“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纵横古今,乾坤明鉴,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最为本性劲健的根基。人生必须走向自立、自强,自立自强的人,特别受人赞赏,然而,自立自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长期的生活中自觉培养。二、阅读课本:理解1.公忠为国的含义2.如何发扬公忠为国的精神3.阅读课本领会公忠为国先进人物的事迹四:教师小结点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公忠为国的精神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重要意义,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并思考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