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课型:欣赏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 do、mi、sol 三个音组成,采用 5/8 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强的、并能参与评判的音乐活动。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好动、好奇、好胜、好玩,情绪有点随意性知识面和联想能力还不够丰富,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最多只能保持十分钟左右,但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计丰富多彩并富有童趣的活动环节,课堂活动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他们则能保持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 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乐曲中,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创作的喜悦。知识与技能:1、 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能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并知道力度、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2、 用多种形式感知、表现《阿细跳月》的节拍特点。教学重点: 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特有的音乐情绪特点教学难点: 能合着《阿细跳月》的音乐节拍,进行即兴表演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导入,引发兴趣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