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1、2、3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使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 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 1 的情景 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 1 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 4 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 15 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 1 厘米=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