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有效解读《政治生活》的“生活”及案例评析 主讲专家:谢绍熺 《政治生活》作者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特级教师张东萍 《政治生活》教师用书作者 广东省江门市教研室高级教师姚轶洁 《政治生活》教师用书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特邀专家: 吴少荣 《政治生活》主编,华南师大政治学教授 【姚】各位老师,大家好!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已有 6 年了,新课程《政治生活》以“德育回归生活”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个别实验地区,老师在教学中处理生活主题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存在偏颇,《政治生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原因之一就是对《政治生活》的“生活”的解读和把握不到位。今天,我们请来《政治生活》作者、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谢绍熺副主任,《政治生活》教师用书作者、广东省江门市教研室张东萍教师一起就如何正确解读和把握《政治生活》的“生活”及其与知识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谢老师,请您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政治生活》的“生活”?【谢】这里的“生活”,指的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进去的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的活动。如学生所在的的政府作出某项重大决策,我们组织学生参与评议,这就是政治生活。教材由《政治常识》演变为《政治生活》,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新课程主张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以必要的知识回答学生面对的生活主题,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主张在教学中营造基于生活的情境,设计基于生活的探究活动,提出和解决基于生活的问题。为实现这样的追求和目标,教材通过设计生活情境、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主动进行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教材名称也就改为《政治生活》。所以我们说,《政治生活》的“生活”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进去的那些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的活动。【姚】我明白了,谢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有体会,有的学生却很茫然,对于这种情况您怎样看?【谢】因为生活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