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滴体会 良井镇山井小学 钟伟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总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如果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智慧和灵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对此,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巧设情境,引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条”,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例如:在数学《3 的倍数特征》时,先提问:“2、5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3 的倍数特征是否2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和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 3、6、9 的数是 3 的倍数。”是这样吗?同学们试一试,象 23、43、49、56 等都不是 3 的倍数,显然这不符合 3 的倍数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 3 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和数位上的数字,如 137 与换位置273、327、372、732、723。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 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 3 的倍数,这说明 3 的倍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老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二.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灵活多变。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 8 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 6 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