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中的民间美术——面 具民间面具自古以来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缩影和象征。面具的象征意义使面具绵延至今在多样的民俗活动中仍占有独特的文化场所和空间,并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1.民间面具的历史面具是雕刻和造型技术相结合的造型艺术。面具是人类用木、金属、布、皮壳等材料制作的人物、神灵鬼怪、禽兽的头面形象。它的使用形式有表演与悬挂两种。面具文化远在旧石器中晚期就已经产生。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驱邪仪式、原始乐舞之中。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古老巫术活动的产生使面具变得趋于狰狞恐怖。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商代蜀国祭祀大坑中的金、青铜面具风格特殊,造型具有狞厉之美。商周以来,中原地区的青铜面具,以饕餮为形,风行一时。汉代以后,面具的功能不再限于傩祭仪式,在乐舞百戏和战争中广泛使用。宋以后,假面歌舞百戏社火十分发达。面具艺术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表演性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我国民间既有较原始的北方萨满面具和中原、南方的傩面具又有面具艺术在戏剧中发展的藏戏面具、川剧脸谱与京剧戏曲脸谱。面具与表演艺术、民俗信仰、民俗活动相融合,是我国民间文化中活态化、生态化的文化形态之一。⒉ 民间面具的主要品种跳神面具:在多种宗教活动的神舞表演时演员佩戴的面具。傩戏面具:傩戏是指在古代傩祭活动中脱胎和演变而来的祭奉仪式。傩戏面具指在傩戏表演中演员所戴的面具。脸谱:脸谱源自面具,是戏曲与舞蹈表演中为表现人物身份及性格特征,对颜面所作的程式化彩绘。⒊ 制作面具的材料和基本表现手法⑴ 材料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用金、玉、石、象牙、青铜、铸铁与陶瓷等制作的面具,而民间广为流传的制作材料多为各种木材、树皮、椰壳、竹笋壳、葫芦、兽皮、布麻、泥与纸浆等。⑵ 工具有刻刀、线绳、颜料、笔、清漆、胶水等。⑶ 基本表现手法由于面具材质和表现目的差异,在制作面具时采用的程序各不相同,从而诞生了具有各种材质之美、艺术风格迥异的面具作品。各地域、各民族依据本地资源特点,采用了雕刻、描绘、缝制等多种手法使面具艺术形式日趋丰富和完善,主要归纳如下:① 雕刻彩绘面具按五官的位置根据比例在毛坯(可以采用不同材料)上雕刻出脸部和头盔的形状雕刻技法上采用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然后将面具打磨光洁、着色上彩,勾勒纹饰,表面均匀涂清漆。② 软塑面具在布、皮层中塞入棉絮或兽毛制成略显立体的假面脸部,嘴和双眼部分依形裁空或缝嵌,鼻子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