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醒问题生 --------记一个问题生的转化过程三门峡育才中学 张淑意一、案例介绍 汪龙,我班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擅长电脑,但脾气倔强,纪律散漫,学习习惯不好,经常抄作业,态度不端正,成绩平平。近期各任课教师找到我,反应该生经常不完成作业,问及缘由,要么忘带,要么敷衍了事胡乱应付,甚至有时没写,故意冤枉课代表说把他的作业弄丢了。此外该生经常地与其它学生发生矛盾冲突,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为此,我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不料,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老师、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种种“不善待”自己的地方。二、案例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从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那里掌握了更多有关汪某的信息,然后开始走访他家和他小学的伙伴。通过了解,我发现造成汪某现状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汪某是个独生子,打小开始,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他三四个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了。父亲以卖水果为生,家里条件很拮据,又没文化,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且很少与儿子进行过心理沟通,整天出摊在外,所以汪某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只能由年迈的奶奶来料理。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汪某的,于是他在家一直处在以我为尊的轴心位置。只要大人有一点不顺从他,他便翻脸不认人,肆意指责对方。因此,每当汪某在学校里得罪同学时,对方只能避而远之,因为他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三、教育策略㈠以评语为契机,挖掘问题生的积极因素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也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被爱时,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从而改正不足,但如果仅仅把这一切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成为“过眼烟云”,收效难以持之。据此,我经常利用作业批改附言,给“问题生”以艺术性的批评,又对他们身上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便达到转化“问题生”的目的。例如,汪某经常敷衍了事胡乱应付作业,字迹龙飞凤舞,针对这一现我在批改他的作业时,写了几句附言评语“见到你的第一眼,老师就被你那双黑珍珠似的大眼睛吸引住了。因为那里充满着顽皮,热情、智慧……上课时,你发言积极,见解独到,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