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 追求高效——评苏晓丽老师执教《行道树》一课 朱青杰在全省轰轰烈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形势下,今天我有幸听了苏晓丽老师的一节课《行道树》,听后让我有许多收获。总的感受可以用“高效”两个字来概括。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下面我就谈谈感受最深的四点,也就是姚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三个方面的有效性。一、关注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在哪里生活?”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就开始积极地思考,有人说选择在沙漠里生活这样可以将沙漠变成森林,也有人选择在山顶生活,因为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在学生众说纷纭的过程中,有人选择自我奉献,有人选择享受生活,那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就开始疑问和好奇,在想象的世界里学生的思维又在不断旋转,升腾。于是,教师就带着他们走进了行道树的世界。二、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苏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读时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B、读了“ ”,我体会到了“ ”。C、读了“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三个句式看似零散,其实很好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A 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外形,BC 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于是之后归纳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是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苏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提问,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圣”、“痛苦”、“深沉”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提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会痛苦?深沉是什么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义词?之后又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合起来。这种先分后合的提问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疑是高效的。三、关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苏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