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的天空下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老师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在农历的天空下》。你们知道农历是怎么回事吗?下面老师问大家几个问题:1.你们还记得你们什么时候吃汤圆 ?生答:元宵节2.你们还记得你们什么时候吃粽子?生答:端午节3.你们还记得你们什么时候吃月饼?生答:中秋节4.你们还记得你们什么时候吃年夜饭?生答:大年三十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大年三十就是指的农历腊月三十, 元宵节就是农历正月十五, 端午节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农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 354 天或 355 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 383 天或 384 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大特点,学校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已进行了“在农历的天空下”启动仪式。饶老师在每个教师查看了一下,每个班级的文化墙都设立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专栏.有关本月两个节气“立春”和“雨水”同学们办的手抄报内容非常丰富。愿同学们坚持每月更换, 愿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帮助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