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德育目标: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的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二、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三、能力目标:写作练笔。要求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取生活的一件小事,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设置思考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五、创新人格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如支持学生个人见解,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正确运用评价语言等等。教学分析及处理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以及第二单元题材是属于革命生活的范畴,思想教育意义强,“以小见大”的写法比较典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㈠教学重点:1、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㈡教学难点: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作练笔。二、学生分析:㈠思维特点:部分学生被动思维,厌烦写作。㈡知识准备:学生不善于从小事中挖掘主题,作文没有升华的语句。三、德育点、创新点、空白点:㈠德育点:分析人物品质。㈡创新点:写作练笔。㈢空白点:导语引入,设置悬念。教具选择与使用一、视听媒体:播放《七根火柴》录音。二、视觉媒体:播放本课的情节画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们谁知道一盒火柴价值多少钱?如果我把这盒火柴换一个空间,换一段历史,这盒火柴的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学习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随着作家的笔触,走进那暴风骤雨的年代,走进那荒无人烟的草地,看看这盒火柴在红军长征中将发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呢?这样的导语,运用了留有空白的教学艺术,既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又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主动进入课文寻求答案。二、内化目标:㈠播放课文情节画面和相应的课文录音。㈡以设疑与提问贯穿于各环节教学之中。1、作者把这篇课文的内容做了精心安排,开头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先写环境呢?2、从环境中引出了哪两个人物,他们的各自的处境如何?3、谁是课文的主人公,为什么?4、为什么无名战士把火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5、做事能看出做人,从献火柴这件事中,看出无名战士怎样的品质?6、本文是选取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朵精神文明的小花,却反映了这样深刻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