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目前,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新教材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估算由原来的选学内容变成了必学内容。经实践证明,加强估算教学,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认识。一、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兴趣。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从身体的高矮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从年龄的大小看,让他们知道 8 比 10少一些,比 6 大一些;通过排队报数,让学生知道 12 在 10 与 20 之间,但更接近 10;引导学生观察 10 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40 分钟大约有多久等等。又如在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几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 50元、70 元、80 元、100 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了估算的方法。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二、结合计算训练,形成估算习惯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如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 5 米 20 厘米;班级人数为 48.6 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5 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所以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口算和笔算恰恰为估算提供充分的“素材”,教师要不失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