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目标取向与课型重构之我见 阅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甚至决定了课型呈现和重构问题。 一、 目标取向不囿于“理解”——重构“体验”课型很多老师对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理解狭隘,觉得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能力”,那么目标取向只有“理解”,如何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理解呢?讲解分析好像成了捷径,课型呈现的就是“教师讲解再讲解”,流程就是“导入--逐段解读--总结提升”。老师常年累月地讲解,也误认为是在落实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讲解绝不是理解,若要说理解,也只能是老师的理解,学习是学生的事,目标取向也应当是为学生量身而作。崔峦说,和分析讲解说再见,就是和“唯理解的讲解分析课型”说再见,重构三维目标的“体验新课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二、目标取向在语言运用上——重构“读写结合型”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目标取向应该在语言运用上: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去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构段的方法,揣摩作者文体的特点,写作的特色等等。改变以往从“整体——部分——整体”教学流程,重构“读写相结合”的新课型。 三、目标取向在言语生命中——重构“诗意型”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有别于中学、大学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之“本”,就是儿童的言语生命。言语是人的存在决定的一种意识,是人的生命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儿童言语生命的充分发展。言语的生命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在学习情境中,儿童自觉将新的组块信息与自身记忆中的信息组块建立联结,获得活语的语境意义,实现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