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设计·应用”教学之我见 国家多渠道、多层次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农村美术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标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由于农村学生相对缺乏参加补习班提高班的机会,课堂教学就成为他们学习美术的主阵地。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的 1 至 12 册,按小学美术课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以新的学习方式把教材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其中“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表达形式的美感及其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细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但是这一领域的教与学、尤其是工艺制作对材料的依赖性比较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说真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准备教材上规定的橡皮泥、粘泥、卡纸、吹塑纸、刻刀、泡沫等材料,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还是从环境条件,大部分学生都是无法准备的。学到这部分内容时,我都是因时因地制宜、有效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运用本地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教与学。比如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山上的那种粘性比较大的黄泥巴或者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的一种过年过节招待客人用的糯米粉来代替橡皮泥和粘土做脸谱、塑动物、捏房子;用草、树叶来代替彩纸、吹塑纸来粘贴画;用蒸熟的芋头代替胶水;用稻田中的稻秸杆代替彩色丝带编结风铃、手表等;用萝卜或红薯雕刻;用秋天山上的桅子、野金桔等果汁涂抹色彩;用河边的小卵石、碎沙拼画、刻画;用母亲、姐姐用剩的毛线头和碎布拼画、贴画、织画;用父亲、哥哥装烟的烟壳、烟盒卷折动物……。总之,只要做有心人,就不难找到大量的而又能诱发学生创造欲望的材料。当然,准备了教与学的材料,只是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