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预习方法和要求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总要经历预习、听讲、思考、笔记、作业、复习几个阶段,才能把相关知识比较牢固的掌握好。其中,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对知识的独立感知阶段,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提高听课效率。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就可以温故而知新,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预习是学生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发现疑难问题,还可以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使课堂笔记具有针对性与选择性。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检验等,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二、预习方法 您可以运用下面预习方法指导孩子预习: 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 A 朗读(要突出朗读地作用) 1、读课题,思考:课题是什么?课文会写些什么?我想知道些什么?大声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