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生命的自觉·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源自:李桂春对基础教育而言,2014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定精神,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再加上风起云涌的线上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渗透将诸多学校和教师一下子推到了教育改革的风头浪尖之上。面对这样的形势,教师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呢?是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坚守自己固有的传统和习惯,还是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是等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出指令,还是审时度势主动实践?……教育改革的真正起点不是体制和制度,不是课程和教学,不是策略和方法,而是价值取向。教育改革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对现有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和再造。这让我又想起了李政涛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在这本书中李正涛说:“如果教育改革是一片汹涌大海的话,价值取向就是海面上的灯塔。让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在灯光的照耀引领下前行,让改革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转化为校长和教师的日常行为。”一、生命自觉叶澜这些年坚持不懈地倡导“新基础教育”,并为此提出了“生命自觉”的核心价值观。李政涛认为,“生命自觉”不仅仅属于“新基础教育”,也应该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生命自觉的人,至少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有这种自觉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非常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最适合做些什么;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最佳;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放弃的。如果他从选择了某种事业,就会将其作为一生努力的方向,自觉去化解在求索路途之中的困惑和困境,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指引学生前行的道路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用自己的信念来感染学生,为他们指明人生的方向。当然,教师的价值还不仅仅如此,在职业体验和职业生涯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也逐渐拥有对自己生命的自觉,学会正确的选择和规划,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二是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生活,一定少不了和他人的互动与共存,这本身就需要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教师这个职业,原本就是教孩子如何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具有对学生生命的敏感、尊敬和敬畏,敢于主动承担对学生生命的责任。对教师来说,所谓承担对学生生命的责任,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