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 " 通 " ,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 " 胡同 " 。过去一般认为 " 胡同 " 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 " 水井 " 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萧乾( 1910.1.27--1999.2.11 ),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86 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 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1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第一部分( 1-4 )作者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第二部分( 5-10 )小胡同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 11-13 )与北京小胡同的对比。 2. 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他眼中的胡同是怎样的?抓住关键句体会。★ 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儿时做玩具,★ 捉蛤蟆,逮蛐蛐。 3. 为什么胡同成为“我”思想情感寄托的地方?根它的和谐有趣、安宁丰富是“我 ”对北京的全部记忆。 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更突出了作者这样一个老北京人对北京小胡同的深情。4 、本文题目为“北京的小胡同”,为何 11 、 12 段还要写上海的弄堂,伦敦、慕尼黑、新加坡等地的胡同?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5 、如何理解“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深深的怀念与留恋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通过怀念北京小胡同风物人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人和往昔的岁月的怀念,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保护胡同的意义是什么? 胡同是北京城的象征 胡同是北京历史的象征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 胡同是老北京人的根 胡同是老北京人的魂 胡同是老北京人的文化遗产胡同是中华民族的、世界的。 没有了胡同京味文化将逐渐消失或仅仅保留在教科书、博物馆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