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宋濂宋濂 (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至正二十年( 1360 ),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关于“序” 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 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做一篇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序”的含义已与原意有别,逐渐成为一种专门文体。本文便是一篇。 余幼时即嗜( shì 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以观,每假借(借,假 = 借)于藏书之家 , 手自笔录 , 计日(按期)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等到)加冠(成年),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交流),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向)乡之先达(有名望的前辈)执经扣问。 我从小就特别爱好读书。家里穷,没办法看到书 , 每次向藏书的人家借,亲自动手抄写,再按期还给人家。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录完,跑去还书,不敢超过丝毫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等到成年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往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识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塞,表示拥挤)其室,未尝(从不曾)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余立侍(陪侍)左右,援(提出)疑质(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