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归因自我成长初三学生心理调适对学习的影响系列活动之的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归因模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2、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合理的归因。 【活动形式】讲座、案例分析、游戏及体验分享【活动过程】 同学们刚经历了初中以来第一次较重要的期中考试,各班也开展了以学习为主题的班会,对考试效果、学习方法等进行了分析……那么究竟同学们对考试结果所做的原因分析是否合理呢?怎样的归因方法才能促进我们的发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合理地归因。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因杀人进了监狱,这个人有两个儿子,若干年以后一个儿子也因杀人进了监狱,另一个儿子却成了家,事业有成,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的总经理。有人分别问他们,不料他们说了一句同样的话。请同学猜猜看,他们说了一句怎样的话呢?(答案:谁让我有这样的一个父亲呢?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两个儿子对自己不同的生活走向所做出的归因看似相同,但在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受了杀人犯父亲的遗传,不可能会有好的作为;而另一个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外界环境的先天不足。这个故事说明,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出归因,但是不合理的归因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积极合理的归因。二、各抒己见呈现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情境演绎:(请两位同学扮演)考试后,两位同学在走廊相遇,闲聊起来。甲:唉!这书真读得苦啊!乙:喂,这次考试考得怎样?甲: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乙:小学那会儿你成绩那么好,咋会呢?再说平时你够努力的,怎么会没考好呢?甲:是啊……小学是“希望之星”,初三就成了“流星”!唉,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啊,再努力也恐怕没用了!——你呢?1乙:我?冤哦,小学时也属于“希望之星”,现在成了“扫帚星”!都怪我们班主任,每周换一次座位,经常挨着爱说话的人坐,严重影响我听课。还有英语老师老师,教得很差劲,作业都是订正,我学没学懂他都不晓得,考得好才怪! 讨论:他们是如何归因的?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归因?三、归因理论说明 我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心理学家韦纳把这些进行了分类:来自于内部的称之为内因,如努力、能力、性格等等;来自外部的则为外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根据能否被我们控制的原则,将这些可能的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