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形式求开放 不唯模式求高效_____五年级教研组小课题研究小结“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课堂。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样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开放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讲”变成学生的“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我口说我心”。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能力的目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准确地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提出“向全面的备课要质量,向开放的课堂要效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提出“低年级侧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级课堂半开半放”“高年级课堂全开全放”。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给一线教师指明了行动研究的方向。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在这个过程中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边完善。这个过程是教师直面自己的传统课堂,不断否定和重新建构自己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一路走来,艰难的心路历程。最初对“开放课堂”的概念模模糊糊。“杜朗口”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颠覆性的教学形式给我们带来猛烈地冲击。在大家热血沸腾之后,不禁冷静下来问自己:在中学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适合小学生吗?大家只敢远看不敢尝试。此后,李炳亭老师的《高效课堂 22 条》再一次让老师的内心激起涟漪。关起门来斗胆尝试,可是总以失败告终。也曾经邯郸学步、迷茫困惑。一次次地摔跤后突然发现,我们把自己束缚在了一个死胡同。一度认为:只有学生站在讲台上的课才是开放的课堂。我们对“开放课堂”的理解太狭隘了。庆幸在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有校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春”。大家在一起交流碰撞,谈理解,抛困惑,说思考,查资料。一次次讨论学习,积极探索。使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1.“开放”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部。2.开放课堂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等同于所有的课型都应以小组汇报的形势展开教学,更不能唯形式而教学,让学生作辅助资料的传声筒。3.开放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视野开放;学生思维、思路的开放;学习组织形式开放;作业布置的内容和形式开放、评价手段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