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评价的几点思考【摘要】 目前,中小学学生评价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重视知识,轻情感价值的取向;重视选拔和甄别,轻视诊断和激励等,这些都成了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应从全面评价学生和转变评价观念上加以改进,促进中小学学生评价的科学发展。【关键词】 中小学 学生评价 存在问题 促进 科学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提高。但纵观我们现在的评价方式可以说“单一”、“片面”,是通病,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下面仅就自己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一些现象和想法。一、从评价内容和形式看,评价缺乏科学性,片面,不客观,重视知识,轻视能力、情感价值的取向。1、学生自我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能力,但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外界的各种评价。受此影响,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独有的优点,甚至把这独特的优点看成缺点;更不会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成为更优秀的自己。[1]学生就会变得迷茫,自己没有发展目标,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发展才好?相比较而言,幼儿和低年级学生往往比较自信,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很多,很少看到缺点。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很难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们看到的多是自己缺点和不足(其实他看到的许多是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外界评价对他们影响的结果。因而评价时教师要强化正确引导。2、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常常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考量学生,过度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那在很大程度上他就被看成是一个好孩子;学习成绩差,就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差学生。也就在不经意之间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评价常出现走两端的现象:很多时候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品性习惯,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就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学生,舍不得夸奖自己的孩子,造成孩子不自信或是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另一部分家长一味地夸奖学生,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好,对孩子过度的爱蒙蔽了双眼,最后酿成大错,如李天一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