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案例谈区角活动中老师的指导案例背景:区角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它深受幼儿的喜爱。它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如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角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老师的指导。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老师该怎样指导幼儿呢?本文试图通过两个区角活动案例,来讨论一下区角活动中,老师的指导。案例描述:案例一:活动室内,小朋友正在高兴地玩着,有的在穿珠子,有的在做手工,有的在玩夹豆豆......嘉淇跑过来告诉老师:“老师,我不想玩给娃娃系鞋带了。”“为什么?”“不好玩!我不会,我想去玩搭房子。”“不行,每人玩一样东西,不能离开自己的地方。”“不会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教你呀。”说着,拉着嘉淇回到生活活动区,旁边的小朋友对嘉淇说:“我来教你吧。”但这时老师已抱着布娃娃告诉嘉淇怎样系鞋带,然后走开了,嘉淇无奈地开始按老师所说的方法系鞋带。案例二: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智荃等几位小朋友正在建构区搭积木,可没过多久,却一个一个地转移了阵地,奇怪之余,老师问智荃:“为什么才玩一会儿就不玩了?”他摇摇头说:“没劲!”再看桌上,中间摆了一堆积木,旁边可怜兮兮地站着几座小房子,怪不得他们没兴趣呢!这引起了老师的思考。是玩具太陈旧还是缺乏同伴的参与?看来这点并不成立。于是老师说:“这几座房子是不太漂亮,如果能把它们连起来。那将会变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玩好吗?”其中几个搭积木的小朋友立即围拢过来,说干就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搭出了长长的城墙,神气的大门,还有各式各样的房子,“城堡,城堡!”先前转移的孩子都回来了,他们兴奋地指手画脚:“这间给老师住,那间给女孩子住,有三角顶的给男孩子住……”老师笑着走开了,而智荃和小朋友一起又琢磨着用其他方法、材料搭不同形状的房子。案例分析:比较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一中的老师显然还未摆正与幼儿的关系,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没有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当孩子不愿意玩时,而是用硬性的规则、不容分辩的发出命令来限制孩子的行动,孩子在自已喜欢的区角活动中得不到快乐。孩子也并未进行真正的自主探索活动,她只能机械地去重复老师的系鞋带的动作。孩子的自主性被无情地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