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研究适合高中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二、研究过程与方法选择1.2009 年 7 月——2009 年 9 月,调查研究阶段。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新课标选修部分中学生较为感兴趣的 2——3 个模块,依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分模块研究、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2.2009 年 10 月——2010 年 1 月,必修模块实施阶段。新课程中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合理设置任务完成本模块信息1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的教学。3.2010 年 1 月——2010 年 2 月,中期教学反思阶段。根据上一阶段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查漏补缺,及时分析总结,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做好选修模块教学的准备。4.2010 年 2 月——2010 年 6 月,选修模块实施阶段。新课程中选修模块的教学。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各模块相对独立。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师专长,至少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