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积累与运用(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1.默写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4分),。,。2.依据课文填空。(4分)①,换了人间。②羌笛何须怨杨柳,。③黄沙百战穿金甲,。④,白雨跳珠乱入船。3.根据提示默写。(4分)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诗人岑参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②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了借代和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诗句是:。(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4分)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4.这个“燃”字好在哪里?请作简要赏析。(2分)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孔孟论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温故而知新()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愤不启,不悱不发。8.《论语》中精练的语言衍变出不少成语,你能说出这几则中发展了哪几个成语。(3分)9.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3分)二、现代文(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15分)“我开始明白,什么……世人谁能深深体味”,回答各题10.在谈到北京城墙时,为什么梁思成“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4分)11.北京城墙有哪些象征意义?(3分)12.“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你如何理解其中蕴涵的深意?(4分)13选文结尾“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你从这“感叹”中可以体味到什么?(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4-19(15分)万能工具——手我们的手结构精细。一只手就有8块腕骨、5根掌骨、14根指骨、59条肌肉和发达的神经、血管系统。我们的手十分灵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秒钟内,人的手掌可以转动好几次。在一秒钟里,钢琴家可用手指击键几十次,快得像流星追月。有人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上亿个动作。有了这双灵巧的手,①外科医生缝合了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和神经,②举重运动员抓举起几百公斤的重物,③牙雕师傅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刻下了千字文。有了这双灵巧的手,中国人才建起了雄伟壮观的长城,埃及人才建成了高耸入云的金字塔。我们的手非常勤劳。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睡觉以外,双手几乎从不休息;手指屈、伸至少3500万次。连躺在小床上的婴儿,也不时弯曲和摆弄着手指。奇怪的是,在持续活动后他们很少感到疲劳,不像腰、腿、肩、臂那样常常疲乏发酸。在人的手指中,大拇指是用得最多和最重要的的手指。它既能独立活动,又能接触掌心的绝大部分,还可以和其他手指配合,完成各种动作。人们抓榔头、拿笔杆、端碗掌筷、紧握枪支时,都有大拇指的一份功劳。汉字中的“拇”字,就有“指中之母”的意思。紧挨着大拇指的是食指。它所已有这个名称,是由于婴幼儿喜欢吸吮它的缘故。与大拇指相比,这个手指擅长比较精确和细致的动作。由于它可以用来指路,所以又称“指示指”;又因为它能扣扳机开枪,因而又叫发射指。此外,他还可以用来拨电话,向别人发出警告等。在所有的手指中,最长的是中指,最短的是小指。小指常被用来挖耳朵,因而有人叫它“耳指”。除了这四个手指,剩下的就是无名指。这是最不灵活、用得最少的手指,也是最干净的手指。手指是人体感觉最灵敏的一个部位。在比邮票还小的指端上,有着千万个神经细胞,能对接触到的物体进行分辨。无论是冷热软硬,还是大小和形状,手指往往一触即知,“了如指掌”。中医诊断病情的主要方法,就是用手指摸触病人的脉搏,以此作为诊断的一个依据。手和脑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大脑中,负责和指挥手的部位,要比负责和指挥脚及其他器官的部位大得多。国外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