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云木石》心得感悟 3 篇 读《水云木石》心得感悟一: 徐家树老师这本《水云木石》很有些分量,装帧精美,内文的图片更是美轮美奂。内容主要是徐老师多年来拍摄水、云、木、石的图片精选,并附有摄影技巧心得。 我作为一个标准的伪文艺青年,拍照是必不可少的举动。家里也有各种型号的卡片机、微单、单反,但是说实话,我没怎么认真研究过。拍照一直凭感觉,有时候蒙上了,被人夸赞拍得好;更多时候是自己乐,非常羞愧地把单反相机跟手机相机当成同一件工具用。 看了《水云木石》,在构图技巧上很有启发。当然,这不是一本摄影入门指南,所以讲述的摄影技巧并不多,也不太专业。但是对于外行来说,点到为止的指导反倒容易理解。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困惑。照片洗出来,跟当时看到的景物不一样。 对此,徐老师指明了原因: 人的眼睛不是相机的镜头,人眼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也不是胶片或数码的感光元件,二者之间的成像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的观察就应该有一种转换能力,一种透视镜式的观察能力。如果是喜欢拍摄黑白片的人,还需要有一种把彩色转换成黑白灰影调的能力。 这就涉及两项能力的训练。观察,转换。 观察训练,就是让心静下来,全身心融入其中,忘掉自己的存在,用内心的每一根敏感神经去体察,去发现平时不会发现的种种细节线条、色彩、光斑、纹理,小到肉眼难以觉察,大到包罗一切的周围环境变化。 经过训练,观察能力就能提升,就容易在表面看来普普通通的景色里看出特点来。因为经过多次的训练,摄影的观察已经不再是一般的看,而是一个观察-思考-对比-想象-预见的既迅速又循环反复的复杂过程。 所谓转换训练,就是将眼睛看到的东西,转化成画面。看到的东西不再是日常条件下的所见,应该变成通过相机的不同第 1 页 共 6 页焦距取得的效果。也就是说,肉眼看到的效果,实际上在大脑里,已自动或有意识地转变成了不同焦距透镜的成像效果。甚至在大脑里已经看到了最终印放出来的照片的样子。 这些大脑中的图像,实际上不同于眼前的实景,它们是通过摄影器材的选择,不同技术数据的组合,以及冲洗放大时的暗房处理达到的最终结果,它们融入了拍摄者对环境的理解,融入了拍摄者个人的情感,是拍摄熟练和精确应用摄影技术的结果。 这两种能力得到了提升,摄影者对黑白灰的层次感就会更加鲜明,取景时在大脑里自动成像的功力势必大大增强。 此外,取景时,还需要懂得 lessismore 的道理。 看到美丽的东西,恨不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