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6 篇) 《梁家河》一书用朴素的语言、纪实的方式,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值得广大干部党员阅读。下面范文仅供参考,如需文章写作请联系电话:4000121855 (篇一) 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40 多年前的陕北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劳动十分辛苦。最初,北京知青们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不少人都想离开,很多知青也确实早早地就离开了。在这 7 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曾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王燕生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砺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 后来,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也讲到过刚插队时的迷茫和后来的转变。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思想关”。 习近平曾深情地回忆说:“15 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 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当时的梁家河,山多地少,老百姓吃不饱饭,修建坝田和梯田能增加土地面积,多打粮食。习近平当了支书以后,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计划这个事情之初,大家并不支持。因为这个坝的位置在正沟——也就是通往村里一条必经之路上,在下大雨的时候,这里的水势是最大的。 几百年来,这个位置都没修过淤地坝。村里人多数思想比较保守,认为老祖宗没干成的事,咱肯定也干不成。习近平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第 1 页 共 22 页在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篇二)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是对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生活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反映了梁家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缩影的变化。 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了七年,可以说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一个“北京娃”,怎么样适应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学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那可真的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 初到梁家河,知青们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劳动强度,还有无处不在的跳蚤,露天的厕所,洗澡的不便。而对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