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永联村的感想体会 文章标题:参观永联村的感想体会 20xx 年 5 月 26 日,我们参观了全国县级文明城市---XX 县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永联村。永联村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永联村的富裕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 我们先来了解永联村的基本情况。在 XX 县区域图上,永联村在一个最不起眼的边角上。但 20 多年来,永联村却始终占据着张家港首富村的位置,被誉为“中国第一钢村”。28 年前,永联只有 0.54 平方公里的土地,刚刚从长江江湾里围垦出来,是张家港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也是最穷的一个村。1978 年 8月,吴栋材到永联担任村支书。年底,永联村民的年分配水平才 68 元,而集体负债却高达 6 万多元。吴栋材决心带领群众拔掉穷根。通过走访和调查,吴栋材认识到永联地势低洼,不适宜种粮,不如将洼地开挖成池塘养鱼,将高地填高种粮,这样就可以种粮养鱼两不误了。于是,1978 年年底吴栋材和 250 多名男女劳力,靠手推肩扛,一寸一寸地挖出了 50 余亩鱼塘。1979 年底,永联家家户户分到了鱼,家家户户分到了口粮,全村群众第一次欢天喜地过了个大年。通过挖鱼塘,吴栋材感动了永联人。而此时的吴栋材目光放得更远:要过上好日子,非办工业不可。他托关系,找门路,又找来村子里的能工巧匠,因陋就简,陆陆续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水磨石厂、家具厂等小企业。1983 年底,村集体已经积累了 20 多万元的资金,永联村一举摘掉了后进的帽子。1984 年初,苏南一带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建起了楼房,吴栋材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全国农民都要造楼房,要用多少钢材呀。吴栋材心里燃起了办钢厂的念头。没有厂房,吴栋材发动村里的泥瓦工自己建;没有钢梁,吴栋材到无锡找战友帮忙;没有设备,吴栋材跑到浙江花 7 万元,买来一套人家淘汰的小轧机。为办理轧钢厂营业执照,吴栋材给主管部门打了一个申请报告。一位负责同志认为永联一没有资金,二没有原料,三没有人才,交通又很偏僻,不无幽默地在报告上批了八个字:无米之炊,不予批办。接踵而至的打击,几乎将吴栋材推入了绝境。他理清思路,和镇供销社合第 1 页 共 3 页作,既引来了 15 万元资金,又批到了营业执照;请来上海“星期天工程师”,解决了技术难题;与华东造船厂联姻,使生产原料有了充分保障;实施五湖四海的用人策略,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1985 年,永联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 1000 万元,成为XX 县区“十大千万元村”;1993 年底,以永钢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