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读后感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读了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感受: 1.禁止真的有时会产生反作用力。如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时候,不让你去或是不让你看,你的兴趣反而会更加浓厚。 2.其实这都是自己的焦虑情绪造成的。不仅在家里,在幼儿园里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当幼儿吵闹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非常的焦虑。我们会一味禁止幼儿的这种吵闹行为,大声吼:"不要哭了。不要闹了。",可是带来的结果却是幼儿更加吵闹。如果我们平静下来关注一下幼儿吵闹背后的原因:是不是没事做了。是不是觉得特别无聊。或是觉得特别兴奋。那我们教师就应该找到相应的对策,去引导幼儿。比如组织一些小游戏或是带领幼儿读一本绘本故事……这样吵闹的声音就会渐渐平息。我们教师也不需要大声吼叫而情绪失控。 3.我觉得在有些时候"禁止"还是需要的。比如有一些事情你就是做不得,像违法犯罪、吸毒等等。应该做出明确的禁止,并告知孩子们后果,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希望我们能用好"禁止",让它变成动力。 眭红霞 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所明令禁止的事情或者行为,却给出与之相反的反应。你所说的不许往往却导致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来。就像老师对孩子一样,你明明说了不许去碰什么东西,他可能就来了兴致,就想去碰一碰,满足内心的一种"欲望". 就像书上所说的,禁止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你跟孩子说出了你的期望,或者不想发生的事情,他可能就来了兴趣,心理觉得好玩,就非要去做。在班上的时候,我有一天穿了一双白鞋子,我就对他们说:"排队慢慢走,不要踩老师的白鞋子,老师会难过的。"这时候,孙翊洲就突然跑过来踩我鞋子,我边阻止边说:"不要踩了。"他却跟没听见的似的,笑的非常开心。他可能就是把这个当成了一种"禁止游戏,做出了与你所要的相反的结果只是为了兴趣和好玩罢了。 第 1 页 共 3 页 禁止也是一种诱惑是建立在禁止产生的一种反作用力的基础上。书中的实验我也尝试过,坚持了 10 秒不到,越不让我动,我反而越想动。 在我们生活中,有时成人也受不了禁止诱惑。有一次帮朋友拿快递,拿到之后我就问她里面装的是什么啊。她跟我说,很重要的东西,让我千万不要打开她。我心想:"你有什么重要的事不能让我知道的。"最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我拆开了快递,其实里面也没有什么,就是一件衣服而已。成人有时候也管不住自己好奇心,何况这么点的大的孩子呢。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