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4 篇 “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近日,“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登陆北美 10 座城市,走近当地华人、留学生、美国人。实际上,这部纪录片自上映以来便广受关注,幸存“慰安妇”受害者韦绍兰的外孙常常收到这样的慰问短信:“我想每个月都给韦绍兰奶奶打钱,请问她有账户吗。”一部纪录片,让老人们的生存现状牵动人心,也再次让人感受到“慰安妇”的伤疤之痛。 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慰安妇”身上的伤痕是一块石头,承载着家国之痛与战争历史的沉重。近年来,从“慰安妇”在法律界帮助下对日诉讼,到建立“慰安妇”博物馆,再到设立“慰安妇”少女像,人们关注“慰安妇”,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关切,也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正如“东京审判”中国首席大法官梅汝璈所言:“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截至纪录片上映之际,在世的幸存“慰安妇”受害者仅剩8 人。尽管幸存者人数在不断减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正视这段历史,“慰安妇”这面镜子,才能映照出一个民族的人性光辉、一个国家的底线良知。 当人们回望那段不堪的战争岁月的时候,能够忆起的终究还是血光、残暴和伤害,揭开的终究还是那块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或许,如今没有了腥风血雨的淋漓,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变得愈发平静淡然;又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份刺骨锥心才会愈发强烈和深刻。处于旧时代的鲁迅先生曾说,纪念是为了忘却,而在新时代的我们,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我们不是为了苛责和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铭记历史峥嵘岁月,铸就自强不息民族”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底深处。 “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其实是在和死神抢时间,电影开拍时全中国曾经 20 多万的受害者仅仅只剩下 22 人,等到电影上映时第 1 页 共 6 页只有仅仅 8 位老人在世了。2012 年全国仅剩 32 位所谓的“慰安妇”了。2014 年《二十二》开拍时仅仅只有 22 位在世。所以电影名字取名“二十二”。导演郭柯说:“我们想呈现的不是历史,而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影片最后的部分,我被一位叫韦绍兰的老奶奶的乐观精神状态而感动,因为她依然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 有一位老奶奶看到已经老了的并写过书认罪的日本兵的照片的时候,笑了,说:这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