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佛门本该是与世无争,六根清净之地,可从古至今便流传着“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现如今被各大企业争相转载的“和尚是怎么死的”正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的升级版,十分具有借古讽今的现实意味。想来,就算是法相森严的佛门,也未必如世人所见的那般脱俗。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其中反应的是人的劣根性。事实上,这种现象及危害并不是没被寺庙管理者发现和重视,方丈和主持都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实施了一系列看起来很对头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庙亡僧息”的宿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性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究竟在哪。 后勤部门工作不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 贯通全文,我们不难看出,挑水的“三个和尚”似乎对“庙亡僧息”的结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三人都不愿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相互推诿,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和尚”相当于企业的后勤部门,因为后勤工作没到位,直接导致了一线员工的不满,为此,管理部门先后创立了力资源部、寺庙工会、挑水部、烧香部、喝水响应部、技术开发中心、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十余部门,以期能解决这一问题,可惜事与愿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喝水问题却仍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挑水的和尚抱怨工作量大,念经的和尚抱怨水永远都不够喝,于是没人念经、念经不积极,香客自然就越来越少,香客一少香火钱也就跟着一并少了。可见挑水的后勤部门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 企业内部臃肿,适时清理是关键 佛家本是讲究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但一个寺庙还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解决喝水问题,内设机构和闲杂人员越来越多,增加的机构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又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让我们客观的分析下,其实,三个和尚也可以有水喝,第 1 页 共 19 页只要他们稍加组织,设立轮流取水的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违者重罚,这样就有了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大家就都可以有水喝了。然而,三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牵扯到这么多的部门呢。看来问题出在内部臃肿的机构上。头头脑脑过多、部门过多就会造成人力成本上升,这无形之中就会形成内耗、市场反应缓慢、办事效率低下,这正如三个挑水的和尚最后幡然醒悟后所讲的一样,这些人其实都是些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整天不干活却又人五人六的一大帮“脑残”、“屎盆子”,他们不事生产,对寺庙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