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元培传》有感 怀着敬佩的心情,我有幸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位著名教育家的风采。 蔡元培(1868 年 1 月 11 日-1940 年 3 月 5 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 XX 县区(今 XX 县区)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 年至 192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 年至 1930 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勤于读书,年轻有为 1868 年 1 月 11 日,蔡元培出生在 XX 省绍兴府的 XX 县区。他从小酷爱读书。四岁便进入私塾读书。而他接触的课本,全是《百家姓》,《千字文》。接着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籍。10 余岁时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17 岁就已经考取秀才,开始设馆教书。又在 22 岁时高中举人,后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多年的勤奋读书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一次,他在楼上念书,楼下失火,家里人急忙叫他下楼,而他正专心致志地读书,竟听不到叫喊,家里人连忙去救他,这才脱离危险。在他的书斋有一条幅:“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这真实地道出了先生勤奋刻苦读书的景况.夏天,为了集中精力,避免蚊虫叮咬,认真读书,他把两脚伸进桌子下一个大空口坛子里,蚊子因此叮不到他了,留下了"坛坛驱蚊法"的美谈。 在晚年,他曾回顾说:“我自十多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 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有了这样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使他不会成为晚清迂腐不堪的“老学究”,而是成为了开创近代中国教育的最著名的教育学家。 坚持民主,不畏强权 1894 年他任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第 1 页 共 3 页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2 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 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