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观后感: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超脱》观后感 原创:伊卡洛斯 疯狂只能存在与艺术,若是存在于科学则为假设,而存在于现实生活则为悲剧。 ——萨尔瓦多达利 看完《超脱》心中久久未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和自己的过去的一幕幕交织在一起,从脑海中翻过,像是被割掉的野草,在春天疯狂肆意地生长。 这部电影,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后,强烈的戏剧冲突,伴随着几位主人公的悲剧一起消失殆尽。 影片最后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我们所期待的温暖结局。 一切都在沉寂、压抑,伴随着学校的倒闭,死亡的沉重和老师朗诵的爱伦坡笔下的厄舍府,从教室人满为患再到读完之后空空荡荡的一片狼藉,令人唏嘘。最终,他们是否得到了自己的超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或者他人说铸造的牢笼中,挣脱不得,有的人选择麻木,有的人选择逃避,而有的人却选择结束这一切。 在其中我们可以瞥见很多事情,很多人的一个个缩影,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人性。 过去和现在,理想和现实,精神和肉体,教育和未来,让这一切在对抗中爆发。影片中的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经常把堕落和自暴自弃当作个性的标杆,把叛逆当作炫耀的资本,向别人展示所谓的强大。但是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一文不值的。就像那时候的我们一样,自以为可以看透生命看透一切,其实我们都身处迷宫之中,我们所认为的出口,只能把我们引向迷宫中央。那时的我们颇有些与现实抗争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我们依旧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尽管,那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有我们所热爱的事情,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有看得第 1 页 共 3 页见未来的生活,相比对现实麻木不仁,甚至选择死亡的解脱,回头想想,死亡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最无能的做法了,接受这一切然后尽力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才是最为艰难的。 我们从小都在被培养成一个不是自己的人,我们被过于追求一种共性,但是我们却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中,被抹杀了太多太多的个性。 影片中的女生,热爱摄影,喜欢艺术,思维活跃,在常人看来,很优秀,但是却因为身材的肥胖而被同学耻笑,因为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却被说只是为了迎合老师和炫耀自己。其实这在我们的课堂,尤其是高中以后的课堂,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因为在父亲眼里她热爱的艺术,是“阴暗的”,是“没有前途的”,她没有朋友,向老师倾诉以后拥抱老师却被偶然路过的人误解,在无限的压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