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 1940 年发表在《解放》刊物上的一篇系统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以及革命理论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具有重大影响——结合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完整且逻辑严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思想。由于笔者知识的局限性,只论述对该著作某一方面的理解及体会即毛泽东认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时代背景 在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发动军事反共的同时,在文化思想上也对共产党进行抨击。他们利用一切宣传途径宣传:“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没有在中国存在的必要”,“一切革命都已包括在三民主义里面”,等论断。其目的不言而喻——取消共产党,妄图实现一党之统治。毛泽东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消除由国名党顽固派的反共宣传而带来的革命迷茫,指明革命方向并使革命者与革命同盟者坚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革命理论。 二、毛泽东视域下的中国革命 毛泽东首先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这是非常必要的。孙中山先生发起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又寄望于帝国主义,没有认清 革命形势,失败是必然结果。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这样论述: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在这里有必要说明毛泽东论述中所提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毛泽东认为在被外敌侵占并统治的地区为殖民地——主要指日占区;被国民党占领的地区是为半殖民地;而无论是日占区还是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半封建制度占第 1 页 共 24 页优势的社会。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当时的形势,总结出革命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分阶段进行的革命进程。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不同于苏联,苏联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是军事专政的帝国主义,国家性质具有完整性。而中国同时面临来自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如果学习苏联那势必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历史证明这样的论断是正确的,一次性革命是不现实的。中国革命应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首先是改变中国当下的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