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治史三书》有感 为学与做人之楷模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 闵行中学范江 张耕华教授曾说这本书值得放在床头,时常翻阅。我有点好奇,它究竟讲了什么,值得如此细细体味。暑假读过之后,我才发现,该书的确有味。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位具有传统德性的现代学人风范。严耕望先生学问之深,方法之精,文字之美,对学术之诚,对师长之情,对私德之严,都令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严先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本著作讲的也是如何治史,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张耕华教授说该书较好的总结了中国治史的传统方法。老实说,我对历史研究尚未入门,对严先生的观点缺乏评价的能力。读过此书,第一印象便是严先生的学问精深。余英时先生赞扬严先生集“四大家”的优点于一身:规模宏大如钱穆,辨析入微如陈寅恪,平实稳健如陈垣,有计划和恒心如吕思勉。这是极高的评价,当然也符合事实,绝非同门的吹嘘之词。严先生计划逐次撰写《唐代交通图考》、《唐代人文地理》和《国史人文地理》三部著作,都是规模宏大之作。他的《唐代交通图考》,属于断代专史,也是为通贯的国史人文地理研究打基础。严先生精细的辨析在书中比比皆是,治史经验中举出的例证基本都属于此类。严先生治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律,如“慎作概括性的结论”、“少说否定话”、“不要忽视反面证据”、“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等等,体现了他平实稳健的为学之风。严先生将计划作为治史的经验之一,恒心作为工作要诀之一,都是出自亲身体验。他的《唐代交通图考》从收集资料到成书,前后耗费五十余年,无计划、无恒心焉能成功。 严先生的治史方法精炼而富有启发性。以工作要诀为例,他提出“勤”“谨”“和”“缓”“恒”“定”“勇”“毅”八字诀,言简意赅。严先生对“恒”、“定”的解释给我很大启发。读书治学“勤”字为首,严先生也说学术研究需勤读、第 1 页 共 4 页勤思、勤抄、勤写、勤听、勤讲。然而,他认为“恒”比“勤”更重要,让我颇感意外。“不怕不太勤,只怕没有恒。”一时之勤,不是真勤。一时之勤,人人都可以做到,而要持之以恒就难了。严先生认为自己并不是顶勤,不熬夜,不加班,每天按时就寝,生活极有规律。进入老年,每日真正工作时间不超过五小时。但能集中精力于学术,每天坚持,日积月累,故能有所成就。读到此处,我想到民国史学家张荫麟。张先生极有才气,然生活无规律,常熬夜苦读,在病中依然书不离手,以致英年早逝,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