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 脾胃病的病机特点之一为寒热夹杂。林老常言当今社会,人们过食辛辣煎炸甘肥之物,盲进强身健体之保健品,致素体阳热内盛,积滞湿阻;复又感受寒邪,或恣食生冷寒凉之品,寒积内生,呈现寒热错杂之势。当今脾胃病的发病呈现新的特点,湿热蕴结者居多。亦有素体阳虚中寒,复感暑热之邪;或中阳日衰,阴寒内生,寒凝气滞,气郁日久而化热。由于寒热错杂,互相博结,影响胃肠气血的正常运行,常可发生脘腹疼痛、胀满、嘈杂、暖气、反酸、烧心、口苦、舌苔黄腻等症。从临床见证分析,热症多于寒症,单纯虚证、寒证减少,寒、热互见之证增多。因此,治疗多采取寒热并调法,寒温并用,既不过温亦不过凉,以平为期,使寒热平衡调和。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类方化裁。《伤寒论》五泻心汤最适宜治疗寒热互见之证,临证灵活变通,每获良效。常选用黄芩、黄连配半夏、干姜,吴茱萸配黄连等。临证习用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连翘等;并郁热内生者,多选用胡黄连、仙鹤草等苦味清解厚肠胃诸品;清血分郁热用丹皮、赤芍等药物。认为不可拘泥于脾胃病以久病正虚为主,而畏用各种清热药物。对寒热互见之证,用一寒一热如:炮姜与黄连,桂枝配蒲公英,吴茱萸与黄连等,及一凉一温如:葛根与甘松,连翘与白芷等既不过温也不过凉,以平为期。 但平时门诊时,老师却常慎用寒药,此时需注意注意。热兼湿宜用苦寒药,既清热又燥湿;热兼燥则用甘寒药,清热而兼生津;养阴勿过于滋腻,化湿勿过于温燥,以免滋阴助湿,燥湿伤阴。临证之时当辨清寒热之多寡、阴阳之盛衰,调整方中寒温药之剂量。 评语: 第二篇:脾胃病胃脘痛诊疗规范胃脘痛(慢性胃炎) 胃脘痛指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的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本诊疗规范相对应西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 【诊断】 第 1 页 共 10 页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肋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节慢性胃炎共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