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胀(急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年)。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次要症状:恶心、嗳气,腹胀、善太息。多发生于 40 岁至 65 岁,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临床诊疗指南 - 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 可放射到右肩胛区, 高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返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影像学检查:B 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石且发生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行 MRCP 或 CT 等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二)证候诊断1. 肝胆郁滞证: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善太息,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2. 肝胆湿热证:证候: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3. 气滞血瘀证: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沉涩。4. 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隐痛,面白少华,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食少纳呆,大便稀塘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脉弦细。二、治疗方法(一)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肝胆郁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柔肝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10克白芍 20克川芎 15克枳壳 15 克香附 15克陈皮 10克川楝子 15 克甘草 6 克若胁痛甚, 可加青皮、 延胡索理气止痛; 若肝郁化火, 口干口苦, 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者, 可去方中川芎, 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之品;若肝气犯胃,症见腹泻、腹胀、肠鸣者,可加茯苓、白术;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症见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中川芎,酌加枸杞、菊花、何首乌、天麻、沙参滋阴清热;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法半夏、生姜、旋覆花和胃降逆;若兼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