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公祭日有感文章 【特约评论员文章】国家公祭日激发我们哪些“爱国灵感” 今年 12 月 13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2014 年 2 月 27 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 月 13 日意义重大,它是对 1937 年 12 月 13 日以及往后惨遭日军杀害的 30万南京灵魂的庄严祭奠,也是对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决心的坚定表达。同时,它也彰显着国家精神力量的强大,对广大百姓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中国人,可以从中捕捉到哪些“爱国灵感”。 行动是维护民族自尊的必备因素。 发生于 1937 年 12 月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铁证,给中国人造成的不仅是生命、财产的损失,也是国家尊严的严重侵犯。然而,二战至今,日本对所犯罪行闪烁其词,甚至公开否认。 墨子云,“口言之,身必行之。”我们对历史的铭记和反思,当然不能停留在口头表达上。 确定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全社会上唤起人们对死难同胞的缅怀,同时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是维护民族自尊的必备因素。这再次提醒我们,维护民族尊严,不应停留在“口诛笔伐”层面,而是要通过有力举措和切实行动,去表达我们的民族自尊。 重大民族记忆需要从国家层面去铭记。 日本侵华给中国人带来沉重灾难,而南京大屠杀则是留在中国人心里的一块伤疤,可以说是中国人重大民族情感之所系。过去,每年 12 月 13 日,全国各地人民就纷纷前往南京开展纪念活动,但很多时候这些纪念活动是零碎的、民间的。 鲁迅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第 1 页 共 3 页中国才有真进步。”从国家层面去铭记历史,无疑有助于唤醒人们宝贵的历史知觉,丰富、壮大我们的民族之魂,为未来国家发展进步筹备更多精神力量。今年 12 月 13 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规格高、意义重大,将充分展现出大国之思,其效果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团结强大是孕育爱国精神的良好土壤。 从普通纪念日到“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体现了中国对历史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事件是在中国社会团结、国家强大的时代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