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发代首》读后感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无意中做的坏事,这叫做“过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坏事,便是“罪恶”。一个人犯了错,如果能马上改正,就不算错,如果犯了错误,还要去故意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有许多人做了坏事,但是,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但是,有的马上改正了,有的却掩饰犯的错误,如果你是有意的,而不马上改正,那你就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从今天起,我要像曹操一样犯了错误,不去掩饰,而是受到自己该受的惩罚。 作文评语。这篇读后感,虽然写出了小作者读作品之后的一些感悟,但是写得不够深刻。我认为小作者应该首先介绍一下古代人的“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让读者感受到曹操“割发代首”给士兵带来的震撼。然后再来讲如果出现错误之后,我们应该有的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最后再用事例证明,作文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才会更好。 第二篇。《割席断交》读后感话说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而华歆却捡起来看看然后扔掉。就这个细节,引发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感叹。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赞美管宁的高尚,而对华歆却颇有微辞。 我虽然很尊重古人的观点,但我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两人最终都放弃了金子,而后人评价,管宁为优,华歆却是劣呢。既然结果是一样的,但 却有两种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华歆喊冤。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华歆虽然放弃金子,可他毕竟捡起来过,而管宁却视之为无物。孰优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从华歆身上看到了一种“物有可舍”的品质。他捡到金子,大可据为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觉得不去占有不应得的东西,比未曾拥有却不想得到更加难能可贵吗。这亦为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宁的形象,在我看来,典型的禁欲主义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视若无睹,我就觉得有些好笑,难道“阁第 1 页 共 18 页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飞来之物。钱本身并没有善恶之质,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恶,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再说割席断义之事。说的是有一天,管宁、华歆在一起读书,这时外面有个贵族驾马车路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弃书观之。于是乎,管宁与华歆这个学习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绝了交。 这事在现在看来,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也许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宁不慕荣华,华歆却极其贪恋,孰优孰劣,又可知晓了罢。我只能再次摆手,恕我不能苟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项羽早年的故事。一日,威武秦王载车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