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公众健康》读后感 书名和朴素的封面也许会让你在书店的货架前将其忽视或是当做一本自己不必了解的医药专业书籍。但其实这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一本关于美国如何“保护公众健康”的纪实文学;一部医药和历史题材的美国大片。只要你关心自己的健康就应该读读它,了解一下谁在真正保管你的健康。 “大片”的主角是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导演却众星云集,包括技术进步、政治风云、民众呼声等等。剧情是 fda 和整个美国健康产业从 1906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之间经历的成长、危机、荣辱甚至日常琐事,但作者着重体现的是变革。 每次变革,fda 都处于政府、制药企业、医生、媒体以及公众等各方角力的漩涡中心,并如同所有大片主角,表现出哈姆雷特式的愤懑、无奈和迷茫。“导演”们是如此偏爱这个桥段,让它反复上演:变革即将流产,“剧情”却开始柳暗花明,一场危机为变革一锤定音,比如 1938 年的“磺胺醑剂”事件和1962 年的“反应停”事件。这会让“大片”的“观众”收获“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的快感。另一方面,这些事件都是牺牲人命的血淋淋惨案,给这种“正义战胜邪恶”带来浓重的悲剧色彩。 不单变革时期,在书中展示的这一百年中诸如。多数人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还是制药行业的繁荣和利润更重要。更重视多数重病患者的生命还是少数药品副作用受害者的生命。审批法规更应被尊重还是突发性疾病患者的生命更应被尊重。等等关于人命的问题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 fda 所有的工作人员,生命的价值被反复权衡、称量,同时被称量的还有监管者和制药者的良心。前者正是“大片”的主角,后者则是“大片”的反派。 优秀大片中,反派也应有并不“反”的一面,他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人物。从这点来看,《保护公众健康》具备优秀大片的特质。众多自称受到 fda 压迫,并时时渴望使 fda 消失并后快的制药公司却事实上在 100 年内让人类的平均寿命延第 1 页 共 2 页长了超过 40 年,又战胜了众多诸如肺结核、痢疾、麻疹等等病魔。那么难道是制药公司在保护你的健康。主角 fda 存在的意义何在。 答案是。只要制药公司存在,fda 就必须存在。看似废话,但是事实。制药公司意味着在事关人命的制药领域内存在商业行为,存在追求利润的无尽欲望。而“大片”中无数令人或震惊或作呕的场面,包括作者着力描写并耿耿于怀的帕纳巴事件都在说明,巨大商业利润的诱惑面前,重视人命的善必定败下阵来。人命需要 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