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问》读后感[最终版]VIP免费

《大学问》读后感[最终版]_第1页
1/13
《大学问》读后感[最终版]_第2页
2/13
《大学问》读后感[最终版]_第3页
3/13
《大学问》读后感[最终版] ——读王阳明《大学问》有感 读完《大学问》,我最大的感触便是一个字——“一”。 “一”便是统一,相合。从大人的以万物为一体,到本末实为一体,知行合一,都表明“一”这个境界的崇高。 天下有万事万物,如若细细辨数,穷极一生也不能探求,哪怕数字再大也毫无意义。故而,看似最简单的“一”,却将无法全部掌握的无穷悉数包含,分明是至简至微却内涵无尽。而作者也明白如此的统一并非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将此“一”拆为几个方面,逐步化一,达到大人的境界。 首先是修身。此时的人尚且不能以万物为一体,对外在的陌生使人不能客观了解自己,哪怕是善恶求证也要求诸外物。然而修身是修己身,若连自己都不能了解,又怎能明辨外物的理。况且若万物无穷,己身仿佛小点,表面上看去是万物包含自己,但是,仔细去想,又怎么不是自己这一点的边界包住了整个世界呢。所以万物包含自己,而自己又包含万物,因此自身与万物实为一体,最内的一点等同于最外的无穷。因此,向外的探求耗时耗力且不得根本,而自省自问却能掌握万物的道理,并有明确的目标——“心”,也就是良知。 问询自己的良知,也就是遵循人先天的本性的善恶。“人之初,性本善。”对于自己的行为加以明辨分析,使之有一定的准则,而非不顾善恶,只凭喜好。这也是为何要强调意诚。只有意诚,才能遵从良知,对于善如好好色,对恶如恶恶臭。这样才能令本心直指良知,而不被恶念所阻,进而再由良知出发,才能保证行为的起源,也就是意念不受恶的影响。此时,人便能由良知进而操控行为,掌握自身了。因良知本是天生,遵从着自然的规律,所以人的行为也就更加的合理了,同时也会对外界产生好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许多人和事。像灰姑娘的后母对亲女儿的爱护,袁世凯对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可以说是模范,与他们恶的一面相去甚选,这便是他们意不诚的结果,善的良知遇上恶念便让自己听从恶念,所以本可做大人,却落为小人,实在可惜。 第 1 页 共 13 页 此时的人自己完备,才能体会到万事万物的真理,并将其统一,进而明明德,成为大人。而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亲民等行为,看似是果,其实又是因,若无亲民,就不能明明德,但明明德又务必会亲民,所以互为因果,紧密一体,所以本末不能一分为二。 王阳明的一便是探求有的,进而推知无穷化凡为简,;以一证无穷,进而统一。这种理论看似太过唯心,但是,却又有着严谨的精神。比如数学中线段与一片大海中的点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大学问》读后感[最终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