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VIP免费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_第1页
1/3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_第2页
2/3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_第3页
3/3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在新疆时间里缓慢地生活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文·刘琼 周星博士的《乡土生活的逻辑》这本书,光看书名就感觉很接地气,定位就是乡土生活,副标题又加了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跨了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两个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使得民俗研究的天地越来越广阔,本书也是如此,开篇以"生食与熟食"起头,三编的内容纵横交错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冠婚丧祭等,还有空间概念的介绍,如桥俗、阴宅、古村镇等。读这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民俗,除了长知识外,还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原来学问可以这么做,从"生食/熟食"这种饮食文化分类,延伸到"生人/熟人"社会,甚至"生番/熟番"这样的发生学、文化史。跨界的社会风俗,跨界的学问。 第二编《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谈到了"乌鲁木齐时间"和"北京时间"的问题,说到如何使北京时间和乌鲁木齐时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自己作为一个工作、生活在新疆的法官,着实找了些资料来研究。作者所说的"乌鲁木齐时间"概念并不准确,应当是新疆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的,短时间内没有找到出处,应当是和全国普遍适用的夏令时间差不多。新疆本土作家刘亮程在《天涯》2005 年第 4 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新疆时间》,里面专门写道:"新疆一直存在着两个时间,维吾尔族人全用新疆时间,汉族人用北京时间,一般单位开会,通知上都标明北京或新疆时间,不然人们到会的时间就会差两小时。"新疆和北京的时差,是一种客观存在。北京早上 8 点上班,这里大部分人才起床,两个小时之后才上班。北京人 12 点该吃午饭了,这里机关里开会正酣。下午 7 点新闻联播开始响音乐时,新疆人民还没有下班回家。民以食为天,用吃的语言来形容时差是最恰当不过的,内地来疆出差的同行感觉在新疆总是"等饭吃".早上起床后(由于时差的存在,内地人来新疆总是起得很早)要等到 9 点才有饭吃;抬手看表第 1 页 共 3 页已经 12 点了,这边讨论正热烈,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晚上吃饭都要等到新闻联播结束之后,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基本上每个出差的内地人首先感叹的是新疆与内地的时差。我想当初设计执行新疆时间的初衷,可能也是消除新疆与内地的异地感,至少让所有使用新疆时间的普通人感觉到,我们与内地的人民使用同一时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上班时间都是 8 点,12 点是午饭时间,新疆时间 7 点会重播《新闻联播》。但新疆时间经过这么多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乡土生活的逻辑》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