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由会员“asm163”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作用。【导语】。堂的大钟停在了摆动中,街道上的熙熙攘攘也一瞬间鸦雀无声。雨水拍打地面的声音戛然而止,变成一滴滴水珠就那么悬浮在半空中。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乡镇街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乡镇街道范文】一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五年来,南屏镇人民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法律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实现__兴镇这个总体目标,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克服和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困难,全面完成了“十五”时期确定的发展目标,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心齐、气顺、颈足、实干的局面。到2007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147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064万元,年均增长6.9%;农村经济纯收入2836.3万元,比2002年增长1036万元,年均增长8.1%;乡镇企业总收入11144万元,比2002年4651万元增长6493万元,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有粮204.2公斤,比2002年增长9.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03.3元,比2002年增长265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58元,比2002年增长1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6%。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和小城镇开发工作顺利推进、教育、科技、卫生、计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回顾五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五年来,我们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本着“组织、协调、第1页共18页服务”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三大目标,狠抓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科技服务为手段,以扩大规模、调优品种、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以退耕还林为依托,积极开发水淹地,优化林种结构,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全镇经济工作的重点,按照原定的工作思路及要求,以退耕还林为依托,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生姜等产业,并辅之以八角、葡萄、梨子等经济林果,把南屏建成以核桃产业为主,其它经济林果为辅的绿色经济带。以马街为着眼点,在全镇范围内大面积发展葡萄、板栗等果树种植,共发展葡萄620亩,在退耕还林地块中套种核桃3200亩,栽种八角8885亩,发展生姜4620亩。二是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巩固高峰牛保种示范村1个,培育了50户养殖示范户,育种基地及推广养猪、养鸡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形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有效促进当地群众的创收目标。(二)扶贫开发扎实有效一是扶贫攻坚工程顺利推进。在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该项工程遍及全镇9个村委会,覆盖240个村小组2000余户人。五年来,共完成沼气池建设1376口,解决了1376户6880余人的能源问题;完成小水窖建设1338口,解决了6690人709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茅草房改造946户,解决了946户5000余人的住房问题。二是小康及温饱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镇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认真规划、精心部署、强化措施,抓好落实,按照小康温饱示范村建设要求,紧紧围绕改土、治水、通路、通电、环保五大扶贫基础工程实施,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群众温饱为目标,从基础设施、能源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改第2页共18页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坚持扶贫、送智、送技、投入、服务的方针,采取扶贫信贷、小额信贷、异地开发、社会帮扶等多种扶贫形式开展扶...